地理成績分析
本次考試考查的內容體現了基礎與能力并重。試題的選材、設問及難易程度把控較好,基本涵蓋了高考大綱及課程標準要求的地理主干知識,可以較好的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及應用能力。
成績分布:
客觀題 (總分44分) |
2班 |
8班 |
11班 |
19班 |
平均分 |
20.8 |
18.4 |
20.5 |
19.9 |
得分率(%) |
47.3 |
41.9 |
46.5 |
45.3 |
2月成績 |
21.5 |
23.3 |
22.1 |
21.6 |
2月得分率(%) |
48 |
52 |
50 |
49 |
主觀題 (總分56分) |
2班 |
8班 |
11班 |
19班 |
平均分 |
16.5 |
13 |
12.3 |
11.6 |
得分率(%) |
29.5 |
23.2 |
21.9 |
21.0 |
2月成績 |
5.5 |
4.5 |
3.4 |
3.3 |
2月得分率(%) |
10 |
8 |
6.1 |
6 |
總分 |
2班 |
8班 |
11班 |
19班 |
平均分 |
37.3 |
31.4 |
32.8 |
31.5 |
2月平均分 |
27.0 |
27.8 |
25.4 |
24.9 |
從總平均分看,成績有所上升,主要是主觀題成績提升顯著,客觀題成績反而有所下降。
存在問題:
本次考試客觀題的第3、7、8、11題屬于高錯題。第3題得分率為32%,主要考查的是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的區域特征,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、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,問題主要出在讀圖的時候只看局部而忽視了整體。第7題得分率為15%,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、河流的水文特征、區時和晝夜長短的計算及日出方位等,是一道難度較大的題,意在考查學生生獲取和解讀信息、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、讀圖畫圖的能力,側重對學生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方面核心素養的考查,從答題情況看出這部分知識點掌握的不牢固,有很多易混易錯的地方,特別是一題中4個備選答案個個都有迷惑性,涉及的知識面又廣,計算部分又是學生的弱項,導致得分率極低。第8題得分率為27%,是一道關于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問題,第11題得分率為28%, 這是一道考查西北地區工業區位因素的問題,這兩道題其實不是難題,但是得分率低主要是學生對區域地理的認知、調動和運用的能力不足,不能把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去思考問題,不管是哪一個知識點沒有講到、看到、背到,就不會了,缺少總結歸納相同類型知識點的能力,導致學的苦,學的累,效果還不好的問題出現。
本次考試客觀題的第1、5、10題屬于正確率很高的題,第1題主要考查的是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對滑坡、泥石流、堰塞湖的影響,第5題主要是以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”衣服沒干怎么辦”為切入點,考查氣候對生活的影響。第10題主要考查的是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,這三道題都緊密的結合生活和生產實際,側重考查了學生 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,得分率可以達到70%左右。說明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有所提升,符合當前高考大綱的基本要求。
主觀題36題問題較大,主要考查了有色金屬礦、漁場的成因,鐵路、工業的區位因素,4個小題最高得分率46%,最低得分率5%,大部分為10--20%,其原因主要有對材料信息的獲取和解讀不全面,對問題的理解有偏差,答題抓不住得分點,分點不分類,書面語言和答題術語應用不準確,批卷十分嚴格。
本次考試選修題得分率僅為15%,43題是旅游地理內容,問題是“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前來參觀游玩的原因”,應該答該景區自身的優勢,大多數學生答跑題了。44題是環境保護內容,問題是對外來物種的防治措施和利用價值,應該是比較簡單的題,但是因為沒有常識,訓練不到位,導致得分率低。
改進措施:進一步加強基礎知識的常規訓練,對重點部分內容加強督促和檢查,通過訓練題查缺補漏,爭取在剩余的70多天里,全體學生都有更大的進步。